《星島日報》- 在亞美醫師協會上周舉行的「亞裔傳統夜」年度慶典上,下東城服務中心華人日間康復會主任黎若田 (Margaret Lai) 獲得了終身成就獎。對於亞美醫師協會,將這樣一個重要獎項頒發給社工並不常見,而對於黎若田來說,這也是她職業生涯中並不常見的高光時刻。在過去近四十年裡,她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位於華埠東百老匯那間不起眼的辦公室裡,跟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會員們一起度過的。周圍的街上熙熙攘攘走過的人們很多並不知道這間康復會的存在,也不知道黎若田在這裡都經歷了什麼。但病患和家屬們卻知道,如果沒有她,他們的生活可能會跌回萬劫不復的漩渦中。
如今,黎若田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別說尋找接班人,連多請一個社工來幫手都很困難。她說自己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更多年輕的社工願意承擔起這份使命,繼續照顧康復會的華人病患。「如果不安排好這件事,我就不能退休,我不會放下會員不管的。」黎若田說。
華人日間康復會創辦於1982年,當時美國的精神病治療「去醫院」化的改革剛剛開始,政府鼓勵社會服務機構推出相關服務,讓原本大多被關入院的精神病人重回社區。下東城服務中心意識到華裔社區的需求,推出這個針對粵語病人的日間康復服務項目(Continuing Day Treatment),接受醫院轉介的低收入精神病人。
來自香港的黎若田在亨特大學讀社工碩士時就開始在康復會實習,1985年畢業後她正式開始在康復會工作。與主流的服務機構不同,病人在康復會學到的不只是一般的心裡放鬆常識,黎若田還教他們中國傳統的「孝道」、「中庸之道」,幫助他們建立和恢復與家人的關係。對很多家庭來說,康復會已經成了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但這個過程並非易事,康復會的會員都是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發作起來很難控制。黎若田曾經被病人罵,甚至曾被突然發病的會員按在地上,扯下來一片頭髮。但對她來說,這些苦相對於看到會員病情得到控制、生活上取得進步的喜悅根本不算什麼。
會員的進步按年計算
有一位會員,因為先天面部畸形,從小受人欺凌,還親眼目睹了父親死於車禍。七年前來到康復會時剛剛26歲,卻已經住院13次並有過7次試圖自殺的經歷。有一次黎若田讓會員們制定未來一年的規劃,他只在紙上畫了一隻烏龜,說自己就像烏龜一樣,在社會重壓下只有套在殼裡才能生存。
有時他無法按捺心中的痛苦和怒火,康復會廁所的門都被他打了四個洞。清醒時他又很自責,擔心康復會會趕他走。「我說,你走了你去哪裡?還有誰能幫助你?」黎若田哽咽著回憶說。
七年來,黎若田細心幫他開導,解開心結。這位會員開始堅持按時吃藥,也慢慢懂得了孝順含辛茹苦的媽媽。這七年中,他沒有再進過醫院。「很多時候,會員的進步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要以年計算的。」黎若田說。
就這樣年復一年,黎若田轉眼也到了退休的年齡。「我從沒有後悔過接受這份工作,在華人文化裡精神病人是被忽視的一群,很多人病了不去治,而是去拜佛、吃香灰,報紙上關於他們的新聞不是自殺就是殺人。但如果你能幫他們發掘出自己身的價值,那種開心是任何事都比不上的。我覺得我可以用在美國學到的知識加上我自己的中國文化背景去幫助他們,我覺得我是開對了門。」她說。
但誰來接她的班現在卻是懸而未決。去年,另一位跟她一起工作了16年的社工離職,除了亞美醫師協會支援的一名志願者每周來一天幫忙外,黎若田一個人擔起了照顧十幾名會員的責任。她想多請一名社工,但到現在,一年裡只有兩名應聘者,且都不合資格。她說,相對私營機構或保險公司來說,社區非營利組織工資低、工作任務重,並不是新一代大學畢業的華人社工的首選,再加上移民的工作簽證限制,使請人難上加難。
會員們似乎也開始感受到了壓力,顯得不安起來。「他們擔心請不到人項目會關閉,我對他們說,你們不要驚慌,不把你們安置好我不會退休的。」已經多年沒有休過一天假的黎若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