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家庭醫生 疫情期線上看診不中斷

Share Post:

隨著3月紐約市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開始,為了員工和病人的安全著想,我們3月中旬就暫時停止接受病人前來診所就診。可診所不像餐館或商店,把門鎖上就好了。那麼多老病人需要隨訪,有的需要開藥,有的需要復查,也有新的病痛需要醫生治療,他們都希望諮詢自己的家庭醫生。朱自強醫生當時在疫情最嚴重的皇后區艾姆赫斯特(Elmhurst)醫院急診科上班,而當時法拉盛超過90%的家庭醫生以及專科醫生診所均關門。為了病人,我獨自一人承擔起遠程醫療。

疫情之前,病人通常通過預約前來診所,疾病就診、正常體檢、抽血開藥,進行得有條不紊,病人偶爾有問題會和診所通過電話或者電子郵件的方式諮詢,部分病人也會通過電子病歷的互動交流平台(patient portal)與醫生進行交流,但幾乎不會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視頻軟件都能夠很好地保護病人的隱私信息;另一方面,視頻交流由於其局限性而不能讓醫生真正做到「望聞問切」,所以並不能替代病人前來診所進行當面交流和體檢。

 

但是從3月開始,由於疫情的大流行,在美國並不為大眾熟悉的遠程醫療一夜之間成了醫療的主流。鼓勵遠程醫療,一方面可以減少交叉感染,讓病人居家避疫;另一方面又能讓病人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不過,對於很多診所和醫生來說,這都是第一次嘗試。

我那時候將診所的電話轉接到自己的手機上,診所的傳真也轉接到家中,24小時待命,通過網上和手機的視頻軟件進行診療。有些老年人沒有智能手機或電腦,只能通過手機進行,但這顯然對於醫生來說更加具有挑戰性。

每天上午9時,我準時打開電腦,通常會有十幾或20多個預約的病人,以及隨時電話諮詢的患者。有些新病人由於第一次就診,除了詢問當前的病情外,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了解病人的既往史以及用藥情況等,同時也需要病人配合,在家自己測量體溫、血壓,有時甚至需要患者的家屬通過視頻指導協助,做一些必要的體檢以幫助醫生判斷病情。

記得有一位年輕的女性病人,父親確診新冠後在監護病房進行了氣管插管,而她本人也有感染的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甚至輕微的呼吸困難。由於知道自己父親的情況,她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去急診,幾乎每天都和我視頻就診,當時她除了身體的不適外,更有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對疾病的恐懼。

新冠病毒往往感染一家人,類似的故事那個時候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家庭醫生在這個時候不僅僅是緊密觀察病情的變化,還要兼具心理疏導。幸好經過一周多後,她的病情好轉。在診所重新開診後,她特地送來了感謝卡。

另外,我將很多病人的年檢等例行檢查推遲三個月以上,主要負責慢性疾病的持續監控、安全管理藥物、補充處方藥、以及一些急性病的處理。不少患有慢性疾病包括肥胖、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房顫或心力衰竭等的病人,使用家裡的血壓計、體重秤以及血糖儀監測自己的血壓、體重和血糖等,然後與醫生交流後進行藥物調整等。疫情中不僅很多專科診所關門,很多藥房也關門,讓不少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缺藥,這個時候就需要家庭醫生把藥開到患者附近的藥房,或者選擇可以送藥到家的藥房。

除了慢性疾病,更有些患者因為急症就醫諮詢,比如急性尿路感染、急性過敏、急性腸胃炎等,這個時候遠程醫療就顯示了其便捷的優越性,患者無需等待預約、忍受病痛去診所就醫,在症狀初期就可以得到及時的治療。

當然,由於無法進行體檢,這些病況就需要醫生密切關注患者的疾病進展,尤其對於那些需要進一步通過血液化驗或者影像學檢查進行輔助診斷的疾病,做出及時的處理。遠程醫療使得醫生可以適時地監控患者的病情進展,與患者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為密切。事實上,當時整個醫療系統為患者的遠程就診提供了方便,比如很多保險公司取消了對CT、核磁檢測的預批程序,使得很多患者能夠得到比往常更快的診療。

3、4月時,視頻就診的患者很多是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3月紐約疫情高峰時,鋪天蓋地的新聞以及自媒體報道,讓人覺得紐約就是當時1月的武漢,人人自危。各行各業包括學校老師、出租車司機、郵遞員、警察,不論年老年幼,有接觸無接觸,很多人都擔心自己是否染上了病毒,是否會將病毒傳染給家人等。有些人要求去做核酸檢測,有些人希望開藥治療,有些人詢問是否需要去急診科。

除了身體的不適,更多的是心理的焦慮。那個時候,家庭醫生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我發現通過視頻就診的患者有時候會有兩個極端,一些病人由於恐懼,一旦有輕微症狀就立即希望去急診;另一些病人明明病情很重,但由於害怕住院而堅決不願意去急診。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80%以上都是輕症,但作為普通民眾,往往不能準確判斷自己的症狀是否屬於輕症,而是擔心自己的病情可能會隨時惡化。

通過遠程醫療,醫生幫助判斷患者是否需要去急診科就診。家庭醫生儘管不在醫院的急診或監護病房治療新冠病人,但是病人往往第一時間諮詢的是自己的家庭醫生,所以家庭醫生的意見極其重要。由於檢測能力的局限,很多輕症的病人並不建議去做核酸檢測以及去急診就診。倘若沒有家庭醫生在此期間的遠程醫療,很多病人一起湧入急診的話,勢必導致醫療系統的癱瘓。

診所在5月中旬後重新開張,但很多病人似乎已經習慣、而且接受遠程醫療的便利,除了需要打針、抽血,不少病人都在詢問是否能夠繼續進行遠程視頻看診。遠程醫療有其優勢,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都在慢慢適應這一新的醫療常規。

(作者為朱自強、劉偉聯合內科診所醫生)

Original post by World Journal

WeCha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