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網》精神科醫生陳張栩接受了布碌崙兒童失踪的採訪

Share Post:

【僑報記者高詩雲2月11日紐約報道】布碌侖賓臣墟12歲華裔男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引起全市僑胞關注,華裔家庭的親子關系問題再成焦點。對于家長們普遍煩惱的小孩“網瘾”、沉迷遊戲等問題,華人心理健康醫生建議從關心入手、防微杜漸,隻要玩遊戲沒有影響學業,大可不必太過擔憂。

在布碌侖華社服務了近20年的陳張栩醫生指出,小孩愛玩遊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現在處于新冠疫情期間,沒有很多其他的地方可供休閑娛樂,大家都要花時間在網絡上。問題不在于遊戲或者網絡,而是在于父母如何處理小孩對這兩者的使用,先要以身作則,關心小孩,再向孩子提要求。

判斷“網瘾”是否構成問題,可以簡單地看是否影響了功課、作業完沒完成。如果學生玩遊戲到不上網課、作業不做,當然不可以;隻要學業沒有掉下來,愛玩遊戲也不算什麽問題。小孩看到自己成績下滑也會恐懼,怕得是一步步滑坡無人阻止,到最後恐懼的防線徹底崩潰,選擇徹底擺爛、破罐破摔。家長需要更多關心孩子的學業波動,然後有獎有罰調節玩遊戲的時間。

陳醫生強調,華人家長對待在美國出生讀書的子女,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态。中國與美國的大環境差異巨大,小孩子接受美國這邊的教育長大,不能要求他們理解家長超出美國普遍情況的巨大付出和投入,也不能期望每個美國娃都有中國式教育的自控力。

小孩在美國看到的是,其他族裔的父母不需要每周上六天班、做牛做馬辛苦做工,也不是孩子必須考高分才會高興滿意。華人家長對孩子的“愛”,很多是條件式的愛,是對孩子抱有期待的。這種超出美國常規的付出和所謂的“良苦用心”,往往是小孩不能理解的。

這種文化差異會激化親子對抗,家長要做的就是發自内心的反思,意識到自己有一半的責任,除了讓小孩知道自己的苦衷,自己也要積極做出改變。陳醫生介紹,像有些家長會在親子問題出現後放棄在外州的工作,少打一份工多些時間,還有夫妻店讓太太回家陪伴孩子。宗旨就是讓家像家,讓小孩擁有家的感覺。

據《僑報》報道,賓臣墟區的12歲男童朱瑞恩(Ryan Zhu,音譯)日前因家庭矛盾離家,近5天後終于在10日晚于曼哈頓42街的時報廣場地鐵站内被人發現并通知了警方,從而安全地回到母親身旁。據悉,在出走的5天裏,朱瑞恩拿着離家時攜帶的一部電腦,獨自躲在時報廣場地鐵站内度過日夜。

而導緻朱瑞恩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其上網課時玩遊戲遭母親批評并動手打了他一下,之後他一直鬧情緒并選擇離家出走。離家期間他還主動聯系過兒童福利局,投訴母親打自己,但拒絕透露自己所在的位置,由此導緻兒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員多次登門調查。

Original post by ChinaPress

WeCha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