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心理學會,65歲及以上的人有四分之一患有心理疾病,例如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症或癡呆;85歲以上老人的自殺率居高不下。因此,關愛老人的心智健康刻不容緩。正確理解心理疾病和相關預防措施就尤為重要。

什麼是阿爾茲海默症?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使人們失去記憶的疾病。起初,人們很難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件,即便他們可能很容易記住多年前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還會出現其他症狀,包括:

• 注意力不集中

• 日常活動受限

• 感到困惑或沮喪,尤其晚上更嚴重

• 劇烈的情緒波動,易憤怒、焦慮和失落

• 容易迷失方向和迷路

• 肢體問題,例如奇怪的步伐或身體 不協調

• 溝通困難

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人可能會忘記自己的親人。他們可能會忘記如何穿衣打扮、吃飯和上廁所。這種疾病會使腦組織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退,通常發生於65歲以上的人群。 通常,患上阿爾茲海默症之後的壽命 僅僅數年或數十年,一般來說,大多 數病患會生活長達9年。65歲以上的人群中約有八分之一患有這種疾病,並且女人比男人更易患此病症。

什麼是阿爾茲海默症?

一旦出現下列MS的這幾個特別危險的早期徵兆,就應該直接去醫院的急診部就診。

  • 視覺異常且眼球運動時疼 痛,MS最常見的徵兆之一。
  • 如果感覺自己個性出現變化, 同時四肢無力,甚至呼吸都有困難。 這些也是MS常見的徵兆,但也不排除 是其他嚴重疾病的症狀。

 

如果您自覺有MS的早期徵兆或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生。即使看上去似乎與MS沒有關係,由於MS症狀的不確定性,最好也是由專業醫師來作判斷為佳。 MS患者的症狀不盡相同,甚至在同一人身上亦會有變化。最常見的症狀包括:

肌肉無力;身體協調失調;視覺模糊;眼球疼痛;復視

隨著病情進展的惡化,症狀還會包括肌肉硬化、疼痛、大小便失禁以及認知障礙等。

什麼原因導致阿爾茲海默症?

通常患阿爾茲海默症的人年齡偏大, 但該症狀並非只因年長才會引起。科 學家們不確定為何不是所有人都會患此症,但他們知道引起它的症狀似乎來自兩種主要的神經損傷類型:

• 神經細胞纏結,稱神經原纖維纏結

• 蛋白質沉積物即β—澱粉樣蛋白斑塊在大腦中積累

研究人員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損害或如何發生,但可能是血液中一種稱為ApoE(載脂蛋白E)的蛋白質, 其可以在血液中運送膽固醇。有幾種類型的ApoE可能與高風險的阿爾茲海默症有關。它的某些型態可能會導致大腦損傷。不論ApoE是否會引 起阿爾茲海默症,幾乎都可以肯定的是基因在該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有證據表明,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的人 患上阿爾茲海默症的機會更大。頭部受傷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傷情越嚴 重,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科學家們仍在研究其中的許多理論, 但很明顯,與阿爾茲海默症有關的最大風險是年齡的增長以及家族遺傳。

面對阿爾茲海默症您能做什麼

有時,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人毫無緣由的地攻擊別人。他們可能很容易生氣或發火。他們可能會咒罵,摔東西或大聲尖叫。他們甚至可能通過扔東西來對抗他們的看護人。這種侵略性的表現通常開始於疾病的晚期。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攻擊可能是阿爾茲海默症其中的一個症狀,當他/她感到困惑或沮喪時,也可能是症狀的反應。如果您所愛的人變得具有攻擊性,請務必記住這並非是他/她的本意。您需要採取一些措施來讓病人安靜下來, 避免更多的傷害。

瞭解觸發因素

阿爾茲海默症的患者可能會毫無原因、毫無徵兆地發脾氣。但是很多時候,有一些導火索可以在問題發生之 前或期間發現。常見的包括:

• 睡眠不足帶來的不適,藥物副作用

• 周圍的環境,包括吵鬧的聲音、過多的活動或吵雜

• 一次被問到太多問題,試圖理解複雜的指令或感到看護者的壓力從而導致混亂

緩解阿爾茲海默症的秘訣

對阿爾茲海默易怒症的誘因有了足夠的瞭解後,就可以採取措施防止這種脾氣的爆發。您可以嘗試的幾件事:

1. 預先考慮一下情況是否會使您所愛 的人感到不適、過度刺激或困惑。

2. 不要一次問太多問題,也不要給過 於復雜的指示或評論,讓您所照顧 的人不感到困惑和煩惱。

3. 注意噪音、周邊活動的聲音分貝。

4. 不要與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人爭論彼此看到的場景相同與否。坐下來 聆聽並與他們分享其所見。

5. 專注於過去。阿爾茲海默症會影響短期記憶,因此與病人談論長時間之前所發生的事情會更容易,且壓力也較小。

6. 使用記憶提示。隨著疾病的惡化, 記住何時以及如何做日常任務(例如刷牙或穿衣服)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房間裡的提示便簽有助於防止病人感到沮喪。

 

照顧病人的同時注意保護自己

照顧阿爾茲海默症病人並不容易,尤其是當他們向您攻擊時。若感到不知所措、被孤立或感到傷心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您是看護人,確保讓別人瞭解您是否開始感到沮喪、焦慮、疲憊或煩躁。只有照顧好您自己,才能可以更好地照顧別人。

 
資料來源/WebMD.com
Photo from Pixabay
WeCha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