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tance Abuse Disorder
健康月壇
CAIPA Health Awareness Month Program
Substance Abuse Disorder
健康月壇
CAIPA Health Awareness Month Program
Substance Abuse Disorder
健康月壇
CAIPA Health Awareness Month Program
李綺梨醫生「更年期」
Zoom Meeting Zoom Meeting
藥物上癮與依賴並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一種有生理基礎的疾病。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其實同樣重要,一旦出現情緒問題應積極面對,尋求家人和醫生的幫助。
上癮物質包括了什麼?
亞美醫師協會成員、精神科陳張栩醫生指出,上癮物質濫用/毒癮疾病在華人社區非常普遍,然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談論或觸碰這個問題。上癮物質中的物質包括了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其中處方藥有以下:
• 可卡因 Cocaine
• 一些興奮類的藥物Methylphenidate
• 白粉/海洛因Heroin
• 鴉片類鎮痛藥Opioids
還有在亞裔社區比較普遍使用的非處方毒品:
• 迷幻劑(搖頭丸、K粉)
• 酒精


哪些群體會患上此疾病?
陳醫生說道,患者年齡範圍較廣,大多數在20歲左右,但也有30到60歲的患者,包括了男性或女性、年輕人或老年人。她也強調了非常重要的一點,物質濫用是一種疾病。這種疾病並不只是由於心理問題或情緒不好導致的吸毒上癮,它實際上與糖尿病、高血壓一樣,也有其生理基礎和高風險群體。目前的醫學已經能夠辨識到,人的大腦中存在一個特別的通道,或者有一些特別的神經遞質或化學物質,這些因素會決定一個人是否屬於高風險群體。需要關注的是,這種疾病其實是可以治療的。
治療方法
治療上癮物質濫用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由於該疾病有其生理基礎,現在有一些藥物能夠針對這些問題,通過改變大腦的化學成分或神經遞質來實現治療,從而阻斷病人的毒癮和依賴性。患者還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因為這種疾病往往會引發許多其他的心理問題,會使患者在此疾病基礎上變得憂鬱,甚至產生幻覺。因此,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需要同時進行。

該疾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於學生來說,他可能無法正常讀書,工作的人可能無法按時工作。此外,還會出現一系列其他的狀況,這些狀況不僅會引發社會問題,對家庭也會造成影響,甚至會帶來生命危險。
患者家人該怎麼做
陳醫生認為,「大家都需要具備一種強烈的意識,那就是要認識到該疾病是存在的。很多人,包括家庭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可能會因為尷尬而不願提及這種疾病,家長也可能因為擔心面子問題而選擇避談」。當發現或懷疑患者有任何相關現象時,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家庭醫生、家人應向患者問問題,幫助病人將問題表達出來。其次,我們需要做的是識別問題,不能只將其歸咎於因為他今天心情不好,所以他才會服用藥物,或者家長相信孩子說他以後再也不會吸毒、再也不會使用這些物質。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這種疾病有其生理基礎,當患者的毒癮發作時,不論如何,他們都可能再次使用這些藥物。因此,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並且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治療時間有多長: 治療時間需要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以及對治療的配合程度來決定。一旦患上了物質濫用疾病,它就會逐漸變成一種慢性病,就像高血壓一樣。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服用三個月的藥物病就會好。事實並非如此,患者需要持續配合醫生治療,因為這是一個長期與疾病鬥爭的過程。
上癮物質濫用會與其他心理疾病一起出現: 物質濫用疾病的患者經常伴有其他心理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等。甚至因為使用這些藥物後,他們的大腦可能會產生變化,甚至可能導致精神分裂或產生幻覺,這些情況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然而,大家往往會誤以為這種疾病是因為患者憂鬱或生活緊張,然後才選擇服用藥物/毒品或酒精來放鬆。其實這是誤區,物質濫用就是一種疾病。
當然,有些患者在患上物質濫用疾病前可能已經存在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這兩種情況可能會互相影響,並引起反作用,使患者的憂鬱症狀變得更加嚴重。為了尋求暫時的放鬆,憂鬱症患者可能更傾向於使用這些藥物,這樣反而會使狀況越來越嚴重。
憂鬱症引發的自殺傾向: 現在對於憂鬱症的認識和宣傳比20年前已經普遍得多。許多診所也規定必須進行憂鬱症篩查,因此,我們現在對於憂鬱症已有相對良好且廣泛的認識和教育。陳醫生提到,自殺是憂鬱症中的一個重大問題。然而,對於自殺這個話題,華人社區往往是避而不談的,甚至不願意讓外界知道相關情況,這反映出整個社區對於提及自殺話題的忌諱。
出現「自殺」的想法該怎麼辦: 在患者走向自殺之前,其實是有治療方法的。陳醫生認為人們必須明確地認識到,不論是開玩笑,還是隨口說說,有自殺念頭都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我們必須給予重視。
現時已有專門為評估自殺念頭設計的調查問卷,問卷含有超過200道問題,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自殺想法、偶爾的自殺念頭,甚至是具體的自殺方式等等。透過分析這些信息,醫生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患者的狀況,從而更好地制定治療方案,選擇合適的藥物,這對於患者的治療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何應對生活壓力
每個人都有壓力,及時進行排解壓力是關鍵。有些人能夠通過自我調節,如閱讀或運動,來有效地處理壓力。然而,有些人可能難以做到這一點,這些負面壓力會在他們體內積累。在這種情況下,家人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如果家人注意到親人行為有異,應該要毫不猶豫地提出問題,給予關愛,以幫助他進行壓力排解。如果情況仍無改善,則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例如家庭醫生。

陳醫生特別呼籲,當家庭醫生遇到有這種情況的患者時,他們應立即開始治療。因為在轉介患者到專科醫生的過程中,患者就可能不去了,或忽視轉介。這將會錯過重要的治療機會。
文源:亞美醫師協會成員 精神心理科陳張栩醫生)
Photo from Vecteezy
特別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