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住在紐約州長島的A女士,三年前決定退休。起初只是因長期失眠頻繁看診,每日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睡。隨後,她又出現心臟不適與背部疼痛,但檢查顯示身體指徵並無異常,只能依靠止痛藥緩解。最終,她因自傷行為被家人強制送醫,才確診為重度憂鬱症。即便如此,她仍一度否認病情,拒絕服藥,導致狀況進一步惡化。
憂鬱與焦慮 明顯高比率
資深臨床社工兼心理諮詢師劉元芬指出,這樣的案例並非少數。退休後的失落感、身體機能衰退、伴侶離世,往往使長者陷入憂鬱與焦慮。「很多人以為只是身體病痛,吃止痛藥卻無效,背後其實是心理健康的隱藏問題。」她說。華裔長者尤其因語言障礙與文化觀念,普遍不願承認或不知自己患病,通常由醫師轉介或子女哄勸才會就診。
亞美醫協慈善基金會(CAIPA Foundation, Inc.)執行總監黃雪莉指出,疫情期間長者被迫長期隔離,社交斷裂,加上仇亞事件爆發,許多華人長者心理壓力驟增;她補充,即使有長者想要求助,也常因資源不足與語言限制,找不到合適的服務,導致長者的心理困境更為隱蔽。
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亞美醫協慈善基金會在皇后區法拉盛與布魯克林日落公園、班森賀等十餘個社區據點推行「心靈驛站」(Mental Health Station),提供心理健康宣導並進行問卷調查。
劉元芬表示,在300份問卷中,共回收194份有效樣本,顯示超過七成長者曾經歷至少一種創傷事件。其中,「歧視經驗」比率最高 (26%),其次為「社區暴力」(21%) 與「家庭暴力」(15%)。這些有創傷經歷的長者中,出現中度以上憂鬱或焦慮症狀的比率明顯更高,約一成受訪者甚至承認曾有過自傷意念。這一數據凸顯了心理健康議題的嚴重性。

此外,劉元芬補充,不同社區的狀況雖然相似,但在布魯克林等移民密集地區,心理困擾比率略高,值得更多關注。
來源: 世界日報